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村,我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人
谈起老家,其实也不知道从何说起,小时候的那些记忆越来越模糊,越早越是模糊
有时候会想最早的记忆在哪里,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所以。本来记性不好,记忆的先后也不甚明白了,只能列举感觉比较早的记忆片段。
我妈妈卧炕头,应该是生我三弟,印象中我在那个房间地上不知道玩着什么。那时候估计也不知道什么事情只是在想妈妈为什么一直在炕上呢。
我上育前班那会,学校还在家的隔壁,记忆中那个班级是单独盖的近乎挨着我家房子的较矮小的房间(其他的都是一排尖顶房屋,七八间?不记得了),印象中里面比较暗。
从遗留的照片来看,有两张,但不应该算是记忆,因为记忆里面几乎没有任何的残存。一张是我妈妈抱着很小的我和两个姑姑的合照,那时候我应该很小。还有一张是我和叔伯家排行老三在他家客厅沙发的合照,这个看着五六岁或者已经上学了
我的老家位于华北平原北部,一马平川,只有村子挡住了视线
村里主要有三大姓李、刘、孟,分别聚居在村子的东南角、西南角和北面
人口比较其他村来说算少的,不过听说之前算周边比较富裕的(以前还有路灯),因为和周围的村子挨着比较近所有地比较少,而且一块一块的也比较小。
小的时候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地,后来马路边开起了一些厂子,隔壁村也有很大规模的摩配市场,慢慢的也不种地都上班了,因为有这些厂,村里除了外地上学留下、到县城或者市里的大多数还能在家糊口饭吃,去外地打开的很少。
村里整体的房型都是一流几间平房或者尖顶房,北面没窗,南门都开窗,开一个或两个门(视房间数定),内部串通,基本上有灶台的厨房一间、有炕的卧室一间、再有就是客厅和其他卧室。
由于是平原对外的交通不能算是差,自我记忆起就有两条柏油路,一条天津到保定的公路,到北京或者其他城市的长途车也是有的,一条通往文安。
老家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,大豆、高粱等也有种植,至于瓜果蔬菜种植的比较少。
老家在小时候的变化相对于近几年印象中很慢,但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
最早只有邻村比较近的一条天津到保定的柏油马路,其他都看到的都是土路,后来村里通了到柏油路的砖路,这条砖路记忆中服务了很多很多年,直到前段时间改为水泥路。后来就是另外一条通往村东的柏油路,质量很差沥青很薄。后来就是村里人捐的一条通往柏油路的砖路,现在村里基本上都铺上了或砖路或水泥路。
以前有很多房子前院都是没有砖墙围堵的,但基本上都有栅栏,院内种着一些蔬菜、瓜果。猪圈印象中我家之前还是有的,为了积肥圈很大,一半高台一半较低,高台有棚子,棚下窝着猪,当然还有石刻的猪食盆,很笨重呈长方形。鸡现在应该还有散养的,猪已经很少见了,至于羊不知道原来一直群养的还在不在
虽然没有亲眼看过建造土房,但是土房和青砖房还是见过的,我家最早也是那种外砖里土坯的结构。现在土房基本上都坍塌或者重建了,新建的房子也比以前好很多,围墙都水泥铺一遍,大铁门,房屋南面瓷砖铺设装饰,屋里地砖,吊顶,家具一应俱全,暖气、空调具备,比之前的舒服的很多。
我和老家渐行渐远,尤其是距离上
从出生到小学毕业,基本上没出过镇里,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村里摸爬滚打,捉迷藏、四驱车、游泳、滑冰、钓鱼、跳皮筋、丢沙包等等,也包括下地干活,生活过的除了物质上匮乏外也玩的不亦乐乎,那时候不像现在都沉浸在电子产品中。
上初中之后每天早上骑车到镇里的初中上学,现在想来应该有一个小时的路程,一天天的有三年,不管风吹雨打,冬天下雪的话也是步行前往,现在想来好像没有迟到、旷课,也是奇迹
高中就到县城上学了,住校一周回家一次,也就开启了长期在外的学习生涯。那时候从村里到县城的公交车才两块钱,年前过年回家时已经涨到八块了,这些年物价上涨可见一斑。高中完全沉溺于学习生活,现在想来虽然上了大学,但也失去了很多。
高中四年,上大学后更是远离家乡一千公里,一年只能寒暑假才能坐上一晚上的绿皮车回老家。大学四年学习上算是得过且过,没什么建树,也没玩出什么圈,还好有一些目标,毕业之后就进了码农圈。
毕业之后当然的就近找了一份工作,开始了职业生涯,一年回家一俩次,不过思念之情日家深刻。
那些物那些人,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