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码之旅
用键盘述说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

上学记

Published on
/19 分钟读/---

当下应该几乎没有没上学经历的,只是多多少少,路数不同。而我的上学生涯不可谓不崎岖

小学之前

九十年代已经普及义务教育,没有特别原因基本上适龄儿童都会入学。那时候不清楚城市是什么情况,我们那的农村是要上学前班的,一年制不太记得有什么硬性的学习任务和课本,可能就学习一些拼音字母。

那个时候我们农村没有什么兴趣班更何谈奥数,上学之前也没有人会对你进行相应的教育,父母忙于农活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。我们也撒丫子玩,各种伙伴间的游戏,游弋于乡村田间。

上学前班只是说我们开始意思到学习,但并没有开始。

小学时期

这段时期就开始慢慢的开始系统的学习,尤其是语文和数学由浅入深,而我们那个时候小学是没有英语课程的。

我家住在村东头,小学就在我家隔壁东边,所以那个时候上学很方便,夏天还可以回家睡个午觉。那个时候的教室是一排朝南尖顶的房子,每个房间有朝南的门和窗户是一个固定的班级。教室前有一块很大的场地,就是我们下课活动的空间,这个空间中有两颗均匀分布的柳树,没记错的一颗是杨柳一颗是垂柳,杨柳很高大树下是我们经常嬉戏的场所,跳皮筋、扔沙包、捉迷藏等。

再说教室里面,东边墙面刷了一块水泥的黑板,黑板上面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。西面的墙也对应的有一块黑板,用于黑板报。而我们的办公桌椅是那种挺经用的也很有年代的实木桌椅,这里的年代是指桌面已经坑坑洼洼,甚至有不少的洞。一个桌子四条腿两个放书包的地方,可两个学生所用。

那个时候我家还开过一段时间的小卖部,卖些学习用品和零食。每天班级放学扫除的垃圾都是倒到学校前面的河边,日积月累已经突出去一个小山包包。

后来学校搬到村西南角,新的学校进门是甬道,两排教室分立两边,中间是一面旗杆。每个教室前面种有月季好,印象中长势从来不好。校外一户人家开起了小卖部,时常会去买些东西,买辣片,买散装的方便面碎,那时候感觉好吃的不得了。

小学时我们班级应该有二十来人,而我的成绩也并不是很好,脑袋不灵光记忆又很差,在中间偏上徘徊。印象中我是背着老电视中那个绿书包,铅笔盒一些书本,书包很轻松,上学放学就这样过了六年。

初中时期

也尝试考县里面的中学毓秀,具体不清楚当时的动机,估计只是老师讲过有这样的机会和家长说了就去考试了,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自然考试结果也不了了之。有几个同学考入了镇中学,我没有参加该校的入学考试,最终也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义务教育的镇中学。

从村家里到中学大概有十公里的路程,彼时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。想来也不知当时父亲是怎么想的,居然带我到县里面买了一辆三百块的自行车,豪华程度在我当时看来算顶级的。

开学的第一天上镇中学的先到了小学碰头,然后一起骑车到镇里面报到入学。刚开始自行车是放到学校里面,但是后来碰到很多被扎的,丢东西的,我们三个伙伴就想办法把车放到镇里的亲戚家。刚开始是放到一个同学的姥姥家,其实他姥姥家离学校还是有一段距离,不过走路还是能应付。后来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件,我们只能把自行车放到另外同学的姑姑家,她家离学校还算近些。她家是做面食生意的,好几次我们还在她家吃过饭,那个时候能吃个豆包也是幸福的。

说说这个学校,绝大多数都是混日子的,每年能够考上县一中的梦毛鳞角。不记得有什么逃课的,但上课没几个听的,以至于一些不具备震慑能力的老师无法hold住,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语文好老师(我认为很有能力的)基本上就是上课处于放任状态,自讲自的。说到初一时候的语文老师现在只记得讲《背影》的形态,奇怪的是《背影》发生在南京北站,而我目前就居住在南京,也算是冥冥中缘分吧。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女的,对我们班也是没法管理毫无办法,印象中只有数学老师能够控制全场,讲的也是可以的,这也是我数学没有拉下太多的原因。

现在已经不记得什么原因,在我初二上学期父母帮我办理了转校,人生就这样转向了另一条路。学校位于一个比较大的村子,路程的话和之前的差不多。相较于前者老师比较负责学生有相对上进,起码大多数人还是听课的,部分学生也在努力的学习。那时候我也没什么朋友,上学时学习成为了我的主要内容,成绩也慢慢的往前蹭,尤其是物理、化学等理科还是比较优异的,但是英语和语文比较差,尤其是英语那是差的一塌糊涂,考试基本上靠猜。

不幸的是中考那年遇到非典,高考只考主课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门😭,本来还是有点希望考入县中的。没办法考试下来,反正是我比较郁闷的,家里也凝聚中诡异的气氛。还好有职中能够接收,但是按照成绩每个学期需要四千的择校费,对于那时候的家里负担还是蛮重的,主要还有其他的费用,住校费、书本费、吃饭什么的。

不管怎样,高中还是能上了。

高中时期

高中时期比较延续初中的状态,还是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。刚入校的时候自己的成绩也是垫底的,没有底气去做其他的事情,就这样继续埋头苦读。成绩自然慢慢见长,但是达到班级前八之后就基本上在苦读都没什么长进了。就这样持续到高二结束开始分科分班级,以后几名的成绩进入了实验班。虽然每次刚开始都处于班级的后几名,但庆幸的是每次班级都是年级里面成绩前一二名,初中是高中这两次也是。算是氛围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刻激励着自己努力,每次都沉下心来往上走。

职中位于县里面,上学也就改为了做乡镇公交,同村有一个和我一起上学的,每个周日下午我都从家里走路到他家,然后一起到公路边等车。周五放假的时候也相约一起坐车回,每次都是走到县里面一个叫新风桥的路口,等到车辆一窝蜂的挤进公交车,人贴人人挤人的站着。想起那时候我家养了一条中华田园犬,每次上学都会跟很久而回来时看到我会跑过来凑近我,蛮亲切的。

这段学习生活时期真可谓三点一线,教室、宿舍和食堂一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三个地点度过。学校是寄宿制自然也很少外出,三年时光的轨迹化作一团毛线球,如果从上帝的视角倍速浏览一定是复杂而简单的时光。现在回忆起来外出的一些事情,一个是陪同室友去买鞋,一个是和同学一起外面溜达买煎饼,一个就是到县一中校门对面的街边买书。说说买书的时候有一种激动的心情,激动不在于能买到什么喜欢的书,激动源于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些东西的机会,而这份努力就是好好学习。

那时候的我是封闭的,在村里面的时候看不到镇里面的风景,在镇里面的时候看不到县里面的风景,在县里面自然不知道将来的风景。都是沉浸在当前的世界里,这可能也是源于农耕文化埋头那一亩三分地。但看到过总有那么一份期待,对美好的向往。

高考成绩下来并不好只能上个专科,那个时候是沮丧的迷茫的。但收到消息以当时的成绩可以免学费、住宿费上县一中复读,义无反顾的选择的复读。距离现在时间已经久远复读那一年的记忆虽然渐渐的消减,但后面还是偶尔会做噩梦,梦到需要继续复读,那个时候的辛苦可想而知。

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,天不亮就到教室上自习,除了吃饭午睡就是上课,晚上接着上晚自习,上完自习还会在宿舍裹着被子打着手电看一会书。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,只记得隔三差五的写日记来激励着自己。

一年时光之后高考成绩下来,分数在当时超出二本线不少分。但是自愿填志愿的时候很失败,前几个志愿都没有命中,最后只能勉强上到一个二本,而同班分数差不多的上到了提前批一本。说说报志愿,当时除了想进入更好的大学外唯一的想法是离家远点,能够不受束缚的驰骋。

大学时期

开学,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,并且乘坐前往另外一个城市。那个时候的绿皮车要坐一夜,父亲不放心与我同行。火车凌晨到达,我们在广场等待前来接新生的班车,七月份南方的早晨透着湿气。

现在已经不记得班车路线了,印象中开了很远。到达学校报到、缴费、领取物品、收拾停当,吃过午饭(天津小笼包)父亲也要赶往火车站回去了。看着父亲离去的背景,莫名的有种伤感,再见面要半年后了,而我也要开启独立的大学生活。

在上大学之前有很多期待很多向往,过于期待和向往往往被现实打破。一开始对自己制定各种目标,报学生会、报社团、提早预习,延续着高中的发奋。一个个学期,慢慢的对枯燥的数学没有兴趣,上课坐着自己的事情不在认真听,考试前突击过一下书本,有的课程还提前透露考试范围。成绩也就大差不差能过,业余也没做出什么亮点。就这样到大三时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能做什么,考虑过证券、也翻过那么几本书,实在投入不进去。大三的时候开始有编程的课程,有几分兴趣而且成绩也不错,开始往这方面下功夫,一个是课程不能拉下,基本每次都能考到九十多分,二是针对将在的工作打算投入到相对专业的学习,然后自学了网页编辑的三剑客(Html、CSS、JavaScript)、JSP、Spring等等,希望往网络编程方向发展。大学的毕业论文也是编程相关的,选择了C语言和指针的题目。

大学除了文化课,也上了几个种类的体育课,学过打篮球、排球和网球,而篮为了我大学时期的主要运动,大一的时候和高年级的同一个宿舍看了很多NBA的直播,也看在操场上看过比赛。到大二时搬到同年级(一班)宿舍晚上有时间会一起到操场玩一会。大三搬到同班级宿舍,开启了疯狂的CS游戏,时不时的同宿舍组个局域网混战。

到了大四下学期,开始找实习工作,和同学跑过几场招聘会,投了一些简历,总体上没有什么好的机会。跑过几个外校的宣讲会也参加了几场招聘,都没有后续。后来可能是在中科大的论坛上投过简历,有一家初创公司联系我过去谈谈,谈的还算可以就被录用了。大四的后半部分每天转好几趟公交到公司上班,那时候还是满兴奋和自豪的。而这家公司主要方向就是银行的移动端开发,奠定了我后来的工作方向。毕业之后没多久就搬到了公司附近同学租的房子住(他们几个在那边上编程的培训),正式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。

总结

我的上学之路不为不坎坷,本身一个农村孩子能够上大学已经很难得了。我们小学那一届有四个大学生,算是比较突出的一届了。回想整个过程只能说命运中带着自己的一份努力,没有高瞻远瞩只是随着时间的浪潮翻滚游荡。但是还要感谢父母、感谢这个时代,是他们给了我上学的机会。

最后,愿一切努力的人都有机会。